安防世界网_广东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协会

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两极裂变

2020.03.16来源: 新华财经编辑:媒体部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教授)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分三大步走,而2020年是第一步最为关键的实现年,要使“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受到此后全球经济总体低迷、中美经贸摩擦等各种宏观因素影响,叠加风险资本进入寒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2020开年的“黑天鹅事件”。恰逢中国春节假期,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按下了暂停键。近在楼下的菜场竟成咫尺天涯,孩子们放了一个超长的寒假,回乡探亲的农民工短期都不能回到务工的大城市,社区也纷纷被封闭管理。疫情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于底子薄、规模化程度低的中小企业,劳动力流动停滞、生产资料短缺、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给其带来了极大的考验。疫情也使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陡增,一方面人工智能领域中小企业众多,大部分仍还在创业摸索阶段,未能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疫情造成一批企业倒在了春天来临之前;另一方面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不少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它们“火线救急”,活跃在抗疫一线,使得人们看到了更多智能技术应用的潜力。因此,疫情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影响有其复杂性,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其实,智能化的产品和设备在疫情之前已经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此次疫情中的很多应用可以认为是智能化产品的“加强版”。例如医院里喷洒消毒水的机器人像不像家里的扫地机器人?递送药品的机器人是不是与饭店里的服务机器人有雷同?平时用来拍摄小视频的无人机活跃在了投递物品和做防控宣传的前线。此外,面部识别与大数据监测运用到人群的口罩和体温检测,实现了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人员密集区域的监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风险。应该说,疫情给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多规模化的应用场景,而这些人工智能企业恰好利用了已有储备和经验将技术快速迁移到了解决跟疫情相关的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上。

在抗击疫情的各细分战场上,国内著名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纷纷在防疫、抗疫的不同环节展露拳脚,竟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格局。例如商汤科技第一时间为医学研究人员提供高性能人工智能计算资源,支持其开展抵抗新冠病毒药物的大规模筛查,用人工智能赋能病毒突变预测;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肺部CT影像的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进行定量分析、疗效评价和预测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上海联影与中国电信共同推出“5G 云 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在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武汉同济、协和、中南医院等一线战场部署并投入使用,将CT阅片时间缩短至1分钟,极大提升了疫情诊疗效率。在防疫方面,明略科技依托知识图谱、深度学习、信息检索、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推出了覆盖源头管控、传播路径分析、信息填报、舆情洞察、防控指挥等全栈技术产品,实现了“人防”与“技防”的结合;云从科技、媒智科技等开发的AI智能防疫监测系统,在机场、火车站、科技园区、学校等场景应用,通过红外热像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供体温异常人员筛选、未戴口罩的识别与预警、人脸实时抓拍、体温异常人员轨迹还原、数据智能检索等功能,大大提升疫情筛查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思必驰开发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在全国28个省份落地应用,高效完成了精准的疫情筛查、信息通知、重点追踪等工作,减轻了防控一线的工作负担。随着疫情全球化的蔓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以上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经过我国抗疫人民战的洗礼,完全有可能在全球抗疫中输出技术和产品,不仅成为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排头兵,甚至有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作为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新龙头”,此次疫情中涌现出来的这些企业围绕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板块,在辅助诊断、防控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令人振奋。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在针对疫情的主战场,例如快速筛查、疫苗研发、重症治疗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还未产生核心价值,相关技术应用仍有待探索。而作为传统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和百度则在不同层级发力,他们普遍沿袭了在大数据方面的积累,纷纷和国家、地方电子政务平台相结合,创建了一张支撑数字经济体的“云端元素周期表”,在这张元素周期表中,人工智能的各项技术、区块链、金融科技等都成为了各种基础元素,平台通过不断发掘新元素和完善元素的排列,推出基于元素组合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策略,非常容易适应变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规模经济:第三方可以从云端租用他们的某些元素,加上自身的能力,便能形成自己的服务。

即使在非疫情情况下,这些传统互联网平台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仍能独领风骚,很大程度上正是归因于平台逻辑,即相比于编辑元素周期表的平台而言,第三方人工智能企业就好比某个元素,或者某些元素的组合,在灵活性和规模经济性方面与平台差距很大。当然,虽然平台企业有其规模化优势,但正如传统经济中大企业容易产生缺乏创新的惰性,我们仍需要保护人工智能产业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为他们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它们在创新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毕竟他们才是原创的动力之源,促进这些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尽快找到一条成长、壮大之路,才能真正带动产业的发展。随着春回大地,我们终将取得抗疫战争的胜利。回过头看,我们迈入智能时代的征程是不变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持续的。2月4日工信部发布的《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上的一封政府倡议。国家不久前明确了“新基建”包含的七大领域,提出了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这在宏观上定义了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涵盖,每个城市也将有各自的落实方针,将为不同行业带来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作为人工智能产业而言,哪些技术能力和商业机会是可以沉淀下来的,而哪些又将会变成过眼云烟,值得探讨。但是显然在短期内,由于资本寒冬和劳动力等问题,前几年被资本泡沫催生的“伪人工智能企业”将会被扯下遮羞布,加速死亡。这样看来,疫情也同样具有去伪存真之功效。在此次疫情中得到检验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以迁移到更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辅以合适的商业模式,将有更大的发展。诸如用于身份核实的自动语音电话可应用于金融业务于客户身份核实方面;医疗相关的各种无人设备,可以拓展至家用和服务业场景;防疫健康码可以常态化地成为人们的健康管理抓手等。

与其他行业相比,人工智能企业具有其独特性,它能够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赋能其他行业,帮助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从长远角度来看,新基建下的人工智能企业会更基业长青,特别是基于云端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能力,会对商业生态中的其他主体发展有益,经济乘数效用大。促使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对企业本身的扶持、输血,更在于为其创造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场景,如何推动此次涌现出来的行业“佼佼者”与传统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稳定持续的产业合作伙伴关系,应当成为下一步政府决策的重点之一。

上一篇:

如何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交通

下一篇:

2027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近4600亿美元

在线咨询{
下载
加入协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