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nd information
2022.06.14来源: 广东安防协会编辑:媒体部
6月13日,三星堆再次“上新”,公布震撼文物:龟背形网格状器、铜神坛、顶尊蛇身铜人像、铜猪鼻龙形器、铜立人像、铜巨型神兽、虎头虎脑的青铜龙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这些文物表现出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
据了解,考古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精美的出土文物,还有安防“黑科技”在考古现场的应用。三星堆考古采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包括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等,构建了考古发掘现场预防性保护新模式,可以说为今后考古发掘和研究竖起了一个新标杆。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拍摄的4个大小不同的“考古舱”。
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多的是在露天条件下开展,三星堆考古发掘不仅搭建了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大棚,为了更好地保护出土文物,尤其是脆弱的有机质文物,还专门建造了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等设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举例道,“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舵内,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三维摄影建摸等,就可以不间断地发掘、发现、记录那些细小的遗存现象”。
科技考古包含两大类技术。一是探测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航空摄影技术、物探技术等。探测技术有助于考古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对遗址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勘探时更加有的放矢,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就属于探测技术的运用。第二类技术是分析技术,包括影像分析技术、X光照技术、中子成像技术、显微分析技术等。
考古勘测过程离不开科技手段,文物出土后的保护及文物遗址的保护同样需要“黑科技”的助力。
一、大数据综合平台
“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针对考古遗址要坚持考古先行、保护第一、融合发展、创新驱动,鼓励因地制宜创新大遗址保护管理利用体制机制。在这之中,大数据综合平台的建立便可以统筹规划遗址的整体保护和管理。
以良渚遗址公园为例,综合视频管理平台的建立使得园区内部实现了全局性动态管理。同时无缝对接大数据预警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对于遗址内部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实时上传,为大遗址的综合保护提供了基础。
二、智能感知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千年孖生树”,广州黄埔区引进智能感知技术,实时监测古树的“一举一动”。樟树的树干上安装了一个类似铁圈的装置,上面附带了多个感应器,还有天线传输信号。管理人员介绍,该装置是用来实时监测古树的倾倒和移位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移动,树上的智能感知装置就会立即感应并自动报警,向管理后台和古树管理员的移动终端发送报警信息。
而且,智能感知装置感应到树木异常时,还会立即将信息传输到古树旁边的监控摄像头,摄像头立即响应,对准异常的古树进行实时直播和录像,让现场情况无所遁形。
三、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现如今,监控系统已然是各大公共场所的安防标配。因此,在文物保护中监控系统也必不可少。海康威视就曾在推出过一套专为文保单位使用的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其中星光+、田野守望者等机型不仅拥有夜视、热成像、变速云台,甚至自动雨刮等功能。除此之外,还搭配有可自动巡航的无人机,视频录像可通过无线方式稳定传输。而得益于现今5G+物联网技术,这套系统在集成了诸如自动报警、周界防范等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远程人员的便利管理,从而大大降低潜在的被盗被毁威胁。
结语: 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发展和安防技术的应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要想促进科技考古、文物保护进一步的高水平发展,还需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多管齐下。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央广网、四川科技报、智安物联网、AF智慧城市网
整理:广东安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