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世界网_广东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协会

佛山禅城 :“天网+地格”推进智慧化社会治理改革,逐步实现“两减两提”

2022.06.20来源: 南方日报编辑:媒体部

近日,佛山禅城对外发布其智慧化社会治理改革建设成果。经历了一年多的探索和创新,如今,禅城建立起“一体指挥”的治理体系,打造了“一网统管”的城市大脑,构建了“一格共治”的生态网格,以及“一号通服”的诉求服务模式,逐步推动社会治理进一步实现“两减两提”(减人力、减成本和提质量、提效率)的新效能。该区也因此先后获得“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社区治理)特色基地”“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2021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等称号。

打造“一体指挥”的智治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禅城区常住人口超133万人,市场主体超过22万户,平均每天新增的“老板”超160户。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禅城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社会结构复杂多元、群众诉求多样。

这意味着该区社会治理任务重、难度大,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挑战。村居报表繁多、企业受检频密、部门协同不足、系统共用不足等四大方面问题是传统治理模式的主要痛点。

如何让基层工作人员少填表、减少企业被多部门、多层重复检查,提高部门办事效率?禅城给出的解题思路是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为抓手,逐步推动社会治理减人力、减成本和提质量、提效率。

解决现代城市综合性治理难题需要有“一盘棋”的布局。为此,禅城从体制机制改革切入,构建“一体指挥”的治理体系,以增强统筹组织能力。这正是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的具体探索,也是让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的地方实践。

禅城在区级层面,探索设置区智慧社会治理委员会,下设“一办一中心”,即智慧社会治理办公室和智慧社会治理中心,负责统筹协调联动组织、政法、民政、城综、应急等单位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在镇(街道)层面,完善镇(街道)智慧社会治理中心,贯彻执行区有关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政策制度,统筹落实辖区社会治理、网格管理和综合指挥各项工作。

在村(社区)层面,成立村(社区)智慧社会治理工作站,落实镇(街道)智慧社会治理中心交办任务,构建“村居吹哨、镇(街道)调度、部门报到”治理机制,为村(社区)清减大量行政性工作,让村(居)委员会真正回归自治本位。

“从前以部门为主的‘条条分割’的治理模式已经走不通,只有制度创新走向‘条块结合’,才能让综合治理真正可行。”禅城区智慧社会治理办公室(下称“禅城区智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设置“一委一办一中心”,能从体制机制上理顺现代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从而加快推动基层治理架构由分散化、碎片化向党政统筹、多部门协同的扁平高效转型。 

图源南方+

构建数字化治理的“内循环” 

每日上午8时许,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丽豪社区网格员刘锡泉穿上工作马甲,带上工作手机,开展新一天的社区巡查。街巷商铺垃圾分类、小区电动车规范停放,乃至路边被大风吹折的树枝,社区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是刘锡泉巡查的内容。

丽豪社区位于禅城区的中心地段,辖区有两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有1.2万人,商铺400多间。而整个社区仅有2名网格员。他们是怎样忙过来的?放在从前,其答案是“不可能”。

“一个人得拿几台工作手机,在几个部门的APP或纸质表格上填报问题信息根本忙不过来。”刘锡泉说。丽豪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秀芳也说,以往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填报多个APP、表格上报各类信息,遇到一些顽固问题无法彻底解决,也无法有效协调相关部门前来解决。

这反映出基层压力大、解决问题的资源与方法匮乏的困境。而禅城推进的智慧化社会治理改革,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破除上述困境。在“一体指挥”的体系之下,禅城构建起“天上一张网”和“地上一张格”的治理格局。

所谓“天上一张网”,就是指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系统。目前,禅城“1+1+1+3+N”城市大脑体系已然成形:打造1个数据中心,归集沉淀96个部门32亿余条数据,实现人、物、地、事、组织等数据底数全清、相互关联。建设1个数字孪生“三维禅城”。编织1张智能感知网,融合全区1.6万路视频监控、1000多个移动终端及传感器。部署3级共享的智能平台,初步建成覆盖区、镇(街道)、村(社区)高效协同的智能治理平台。拓展N个应用场景,建设智慧党建、文明创建、疫情防控、数字乡村、政务服务等45项业务应用。

依托这一体系,禅城打造了综合指挥大厅,建设全区权威高效的社会治理指挥调度平台,初步搭建全天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助力城市安全生命线运行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而“地上一张格”则是指生态网格。禅城将原分属13个部门的业务网优化为一个综合网格,即“生态网格”,将全区划分为451个标准网格,初步组建648人的专职网格管理员队伍。同时,将网格置入“粤政图”,实现网格的标准化、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一格共治”让网格化治理更高效。目前,禅城打破部门职责壁垒,梳理首批入格事项共247项,探索“一表式综合巡”,推动基层工作使用的APP从7个减少为1个、巡查表格从10张减少为1张,实现“一员多能”。

在此基础上,该区建立健全四级智能分拨模式,推动从发现到处置、反馈形成工作闭环,实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难事区镇(街道)会商”。

“天网+地格”让治理的“两减两提”真正成为可能。“以前操作APP要做‘填空题’,现在只需要做‘选择题’就行了。”刘锡泉说,生态网格APP操作流程简单、便捷,不仅有视频、照片佐证功能,还可以录音转文字,省了不少功夫。

禅城区智治办相关负责人说,“天网+地格”成功让“数据跑路”代替了“人力跑腿”。治理过程的数字化、智慧化,让基层治理实现了“少人力、少成本、少推诿、少填表、少扰企、少求人”,治理数据还能实现“上下左右”的共享与反哺,一个关于社会治理的“内循环”就此诞生。

图源南方+

 “一号通服”让诉求回应更高效

“天网+地格”聚焦于主动发现问题,而高效收集、反馈、处置群众的意见诉求,是社会治理中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禅城构建了“禅治慧”诉求服务模式,以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围绕一个“诉”字,禅城分解出三重回应服务方式。

一是接诉即办,热线“一号通服”。依托“区长直通车”平台,整合全区34条民生服务热线,融合人民网、政府门户网等主流线上服务渠道,推行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实现“一号通服”。

二是未诉先办,民情“一网统揽”。依托城市大脑打造全区超级工单中心,汇集区长直通车、生态网格、数字城管、信访等各类非警务非紧急事件,统一受理派单、统一督查督办、统一考核评价,改变过去“工单散乱、处置低效”的局面;同时通过分析群众诉求数据,精准发现堵点、难点,为源头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息诉宁事,矛盾一站化解。完善矛盾调解体系,建成区信访诉求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矛调模式,实现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实际上,从“有一办一”到“举一反三”,“未诉先办”推动了政府的诉求服务“被动回应”向“主动回应”转变。

“未诉先办突出对民众诉求事项的预判,让诉求化解于提出之前。”禅城区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主任陈少敏说。她举例介绍,每年区长直通车平台会收到许多家长来电咨询孩子的入学报名问题。为此,平台对同类诉求问题进行归类梳理,起到一个“数据清洗”的作用,再转交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相关诉求进行“预答复”,这样群众来电咨询时就可获取及时、系统的答复。

“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真正实现了把简单留给群众和政府,把复杂留给机制和科技。”陈少敏说。

得益于城市大脑的算力支撑,与“未诉先办”同样突出预判需求、主动服务的“免申即享”也是禅城改革的重要亮点。

当前,禅城区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免申即享”服务的同时覆盖自然人和法人事项。禅城通过政府数据计算和识别授权等方式,将奖补津贴发放从过去由企业群众自主申报,转变为政府主动推送,并“秒批秒付”,实现企群申报“零跑动”,奖补津贴自动“送上门”。

去年,广东恒立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从银行获得了80万元的“数字贷”用于生产线数字化升级,成为禅城区首批享受贷款贴息“免申即享”的企业之一。“我们在‘佛山扶持通’注册后,经系统自动校对审核,每月贴息会自动到账,不需要另外奔波去申请贴息。”该公司总经理邸立坤说,企业收到财政资金支付的贷款贴息,全程仅需数秒。

而关于自然人的“免申即享”则已基本覆盖了个人全生命周期:从免费婚检、孕检、产检电子券,到新生儿入户、儿童保健检查券,再到老人证自动制证发放、高龄津贴自动划拨,如今禅城居民已能享受23项“无感服务”事项。未来,群众能享受“无感服务”还将越来越多。

上一篇:

智慧社区初见成效,安防技术赋能小区蝶变升级

下一篇:

7月1日起,电动车进入电梯将罚款!智慧充电站市场值得安防企业关注

在线咨询{
下载
加入协会
回到顶部